连夜拎着电脑跑回宿舍,在台灯下继续修订图表。
最终的成果成形后,牛顿的论文被导师正式推荐投稿至《自然·材料》,“上传论文”按钮点下的那一瞬间,她几乎瘫倒在工作椅上,恍惚觉得眼前的一切像梦一般不真实。
可残酷的现实是,投稿只是科研征程的一部分,很快,她就收到了审稿意见——长达几页的字句像雪片一样砸了下来。
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刁钻得令人抓狂,但牛顿并未因此气馁,反而暗自激起了斗志。
她一边查阅前沿文献,一边提出新的数据支持,密密麻麻的回复意见写到字数接近了论文正文的两倍。
她还特地重新调整了实验变量,连补做了三组对比实验,仅仅是为了回应某一个插图中的曲线趋势。
修改的日子有些枯燥,却也充满了挑战的乐趣——每当凌晨关掉电脑,她会突然意识到自己竟在这个小小的屏幕前坐了十多个小时,一丝疲倦的成就感涌上心头。
经过两轮审稿与持续的修改工作,她的心终于在那个初春的早晨松了一口气。
导师告诉她,论文已被正式接收,接收函上那个熟悉的期刊标志“Nature Materials”,让她忍不住直接拉住一旁的实验助理高兴地喊了出来:
“天呐,真的成了!”
兴奋过后,她只能一头倒在桌上,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轻松。
数日后,柏松发了条消息给她,约她去老图书馆后的樱花树下见面。
那地方是校园里最富盛名的“赏花圣地”,是每年春天的必经之地。
看着手机屏幕上简短的文字,牛顿的脑海里隐约浮现出柏松平日里沉稳的语气,她忽然觉得有些意外——他很少主动约人聊天,更难得选择这样一个浪漫的场景。
当晚,她踏上主干道,走向老图书馆后的那片樱花林。
柔软的夜风拂过,樱花的香气弥散在空中,映衬着她心底一整季奔忙后的安宁与满足。
这段日子里她付出